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今天的社会,石狮子不可谓不常见,而活生生的狮子更是去一趟动物园就可以见到。 纵观狮子来到中国的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汉朝开始狮子就开始与我们的文化相结合,难以想象,汉章帝第一次见到西域进贡来的这头绝世猛兽时是怎样的心情。 唐代的石狮子较之前有了重大突破,就是出现了蹲坐形态的石狮并迅速成为社会主流,这种形态的石狮给人的威压和震慑感更强,同时,此时突出雕刻的狮子眼珠更是有“目光逼人”之感,此时的石狮子也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装饰如缎带,怀中的小狮等,总之从唐代起中国的石狮就开始以坐像为主,根据用途逐渐增加修饰。 宋朝开始,狮子逐渐不再仅限于陵墓神道,朝堂宫庙这类庄重严肃的场合。而是广泛延伸到园林,寺庙,住宅,石窟等多种场合。 石狮子仍然以朴素的原始形态为主,但已经出现铃铛,尾饰等装饰了,加之雕刻技术的进步,此时的石狮子已经不再拘泥于一种形象,比如泰山岱庙石牌坊上的宋代石狮,在其左爪下抚弄着一只幼狮,展现出一副其乐融融的姿态。 而到了明清,狮子形象已经深入民间,事实上此时已经不仅仅是石狮子,民间的狮子文化都是空前繁荣。 此时期的石狮子装饰华丽多变,或威严,或嬉笑,或憨厚,或可爱,以天安门金水桥边的一对明代石狮子为例。 金水桥边的一对石狮子左为雄,右为雌,二者共同注视着中间的御道。乍一看与普通的镇宅石狮并无二致,但仔细观察,威严之外,东边的石狮虽头向东转,但眼神却一直往西飘,西边的石狮子头向西转,眼神一直朝东望,而且雄狮脚底踩着一个绣球,雌狮怀中侍弄着一只幼狮。 这些细节体现出当时的狮子文化已经十分丰富,即使在庄重的场合,仍然不失其可爱生动的一面,这也与明清时期的狮文化有关,当时,狮子几乎就是瑞兽的代名词,伴随着市民阶级的繁荣,狮子们也纷纷从庙宇朝堂走出,来到民间。 这样一个幽默的典故被后人记录甚至“河东狮吼”还作为一个梗来调侃那些嗓门大或脾气稍暴的女子,可见在当时人们对狮子的态度是习惯以及亲昵的,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的瑞兽和佛教中的护法,狮子天然地给予了百姓信任和安全感,因此后世许多活动大都以狮子的形象进行。 狮子融入百姓生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明清时期创作的一系列以狮子为主要形象的娱乐活动。 事实上,将狮子融入进娱乐活动在其原产地西域诸国就早已盛行,如白居易《西凉伎》记载“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和《乐府杂录》中所记龟兹国的《五方狮子》舞蹈。 其实中国后期关于狮子的许多活动最初都源自西域诸国,但由于狮子在中国大都以“灵兽”,祥瑞的形式出现,因此与狮子有关的活动大受百姓热爱,甚至一度与原始图腾崇拜的“舞龙”相媲美。 《元史· 贺胜传》云 :“帝一日猎还,胜参乘,伶人蒙采毳作狮子舞以迎驾”,可见在元朝时期“狮子舞”就已经初步本土化,而到明清时期,舞狮已经成为元宵节傩仪和灯会活动的重要节目,此时的狮子文化就已经完全“中原化”。 中国的狮子舞一般为五个,至少两个,以彩球为引,让两狮争斗,其上下翻滚的技巧和多人协作舞蹈的精彩往往引得百姓阵阵喝彩。至此,狮文化已经完全在各阶层铺开,彻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与狻猊分开,狮子作为灵兽祥瑞的品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有历代文人的功劳,有佛教传播的影响,也有无数匠人对石狮子的精彩创作让其更亲民,含义更丰富。归根结底是顺着文化发展的规律,经过千年积淀形成的如今的形象。 结语: “大江东流去欲尽”,千载光阴流转,石狮子生于世俗,被人们赋予灵性,最终又回归百姓的生活。 可以说现在中国文化里的狮子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界生物,而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为战胜种种突如其来的厄运,祈求平安幸福的心理产物,是驱邪避祟,子孙繁盛,守护平安的象征。 第一只见到汉章帝的狮子最终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最初的“狮子”到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森严的办公大楼还是优雅的苏州园林,不论在沧桑的古衙门口还是新开张的企业门前,总有那么一对石狮子,或憨态可掬,或威风凛凛,肃立两旁等待着属于它们的守护。 夕阳斜照下,汉墓陵阙中的石狮子们不知道,千年的守望已让它们脱离了原来的故乡,在这片富有人文气息的土地上拥有了崭新的,更丰富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汉书》 《元史》 《十洲记》 《容斋随笔》 《尔雅》 《穆天子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狗的猫宁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狗的猫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617470285 邮箱:cwpyq@foxmail.com